發布時間:2021-06-28 | 瀏覽:19311
內容摘要:水仙茶原產于建州(建甌)一帶。早在一千年前,建甌一帶就有這種茶樹,但人工栽培卻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間( 1662-1722)。
水仙茶原產于建州(建甌)一帶。早在一千年前,建甌一帶就有這種茶樹,但人工栽培卻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間( 1662-1722)。
清道光(1821年),小湖鎮(時屬甌寧縣,今建陽市)大湖村便發現有人工培植水仙茶。清道光《甌寧縣志》記述:"水仙茶出禾義里(今小湖鎮),大湖之大山坪。
其地有巖叉山,山上有祝桃仙洞。西乾廠某甲,業茶,樵采于山,偶到洞前,得一木似茶而香,遂移栽園中。及長采下,用造茶法制之,果奇香為諸茶冠。但開花不結籽。
初用插木法,所傳甚難。后因墻傾,將茶壓倒發根,始悟壓茶之法,獲大發達。流通各縣,而西乾之母茶***今猶存,固一奇也。"另有小湖鎮大湖村民傳說清道光年間,蘇氏到鄰村祝墩村巖叉山砍柴,在山頂祝桃洞口發現一株茶樹,并折枝插植成活,并以制烏龍茶工藝采制。
據《永春地名錄》記載:"……湖洋公社是馳名中外的'閩南水仙'的產茶葉區,是全縣種茶***早的地區之一"。清。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,仙溪農民鄭世報為求生計,到鼎仙巖燒香禮佛,得觀音托夢:"人北行,見木杉,住草亭。手藝成,帶回鄉,可小康。
"鄭世報遂攜子外出遠行,***閩北武夷山,見林木參天,搭草寮住下,在當地受雇種茶制茶。武夷山一帶在乾隆年間就栽培出一種叫"武夷水仙"的烏龍茶,鄭世報細心揣摩,學得栽培、制作手藝。咸豐年間,鄭世報父子從武夷山帶回100株茶苗,在鼎仙巖栽種,得水土靈氣,精心培育成功。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藝,糅合自己的經驗,制出的水仙茶色黃味香,入口舌潤喉甘,堪與武夷水仙媲美。
清咸豐年間(1857年),永春仙溪鄉人鄭世報父子從閩北引種水仙茶與仙溪鼎仙巖,其后在永春及閩南地區傳播種植,永春水仙融合閩北和閩南烏龍茶制作工藝的優點,使茶葉更耐泡、香氣更顯、滋味更醇、湯色更亮,形成風味獨特的永春成為"閩南水仙","閩南水仙"的發源地。
清光緒年間***民國初,建陽小湖茶葉行業進入到***的繁盛時期。"巖叉水仙"推廣后,引來了廣東、香港茶商,紛紛慕名前來大湖開設茶莊。
據《小湖鎮志》記載:那時的茶葉交易量曾突破萬擔,各個茶行的揀茶女工多時曾達百余人。水仙茶葉的成品則以錫箔、鐵皮、木箱、桐油棉紙等密封***,通過南浦溪水順流而下運***四方。大湖"黃榮茂"茶莊還獲得當時福建省省長薩鎮冰親贈"武彝春色"金匾一幅。
20世紀初,鼎仙巖水仙茶被廣泛引種到永春五臺山等地,遂稱"永春水仙"。解放后,閩南10余縣市相繼引種,遂稱"閩南水仙"。
閩南水鄉華祥苑是一家集華祥苑茗茶的批發以及零售,住宿,有機餐飲,茶品,茶事為一體的綜合型現代服務單位,茶葉銷售品種眾多巖茶,鐵觀音,普洱,紅茶,白茶,綠茶等,咨詢熱線;15880555262
? 2022 ce114.com 版權所有:福建騰媒傳媒有限公司 全國服務熱線:4000-597-400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:閩B2-20200538
ICP備案/許可證號:閩ICP備2022014755號-2 商標注冊號:35309124